用“心”叩开特殊儿童的心扉
“特殊儿童”包括贫困、留守、残疾和有心理障碍的儿童,他们大都是自我封闭意识较强,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性格孤僻、情绪低落,郁郁寡欢,不想与人交往等特殊性。如何教育他们克服心理障碍,树立自信,励志上进?是做好关爱工作的关键。实践证明,只要我们有针对性、有目的、有计划地用“心”去关心爱护他们,用爱的力量打开他们的心结,使他们敞开心扉,在思想上摆脱困境走出阴霾,就能“心生爱,爱生智,智生能,能生力”,其聚变反应是我们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无尽力量源泉。
帮扶贫困儿童要有细心
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“贫困儿童”的概念,所谓“贫困儿童”是指家庭经济条件暂不富裕的学生,而不是思想道德,学习成绩上的贫困。鲁迅先生说:“即使是天才,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,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。”家庭贫困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,有的是父母离异造成的,有的是天灾人祸所致,但无论是哪方面的原因,孩子是无辜的,他们是没有选择的,是很无奈的。美好家庭环境的熏陶,他们缺失,良好的家庭教育,他们体会不到,有的只是内心的缺憾。作为关心下一代的工作者,就应该主动与他们结帮扶对子,成为他们的“父母”。用大爱呵护他们,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帮扶,学习上给予耐心细致的辅导,教育他们如何自信自立,怎样与小朋友们沟通,如何帮妈妈做家务等,使他们学会生活、生存的本领,和其他孩子们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。勤与教师沟通,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,及时发现他们情感、情绪、态度、喜怒哀乐等方面的细微变化。如:在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了;在生活中有什么委屈了;和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怎样等,这些都是我们平时不注意的,也是关爱的“死角”。也正是这些“死角”,使部分“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”的贫困孩子好似“离群的孤雁”,我们的关心下一代工作也就失去了功效。故此说,我们对贫困儿童的帮扶决不能停留在经济资助上,要以足够的细心从根本上解决“贫困”问题。
关爱留守儿童要有信心
由于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,家庭教育的匮乏,父母之爱的缺失,加之隔代监护人的溺爱,导致个别留守儿童成了个性十足的“特殊孩子”,养成了性格暴躁,语言粗鲁无雅,做事我行我素等不良行为。俗话说“泰山难移 本性难改”,关键在这个“难”字上,但也正是这个“难改”才让我们看到了“可改”的希望。我们对这样的孩子必须有足够的“可改”信心,相信他们一定会进步的。要充分信任他们,肯定他们的才能。这部分孩子也各具特长,有的会说话,有的能办事,有的爱“跑腿”,我们就要创造机会发挥他们的特长。在校外活动中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并鼓励他们要用心做,要做好。当他们做完后,及时给予表扬,让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,感到“我又进步了”。只要关爱者有了“可改”信心,孩子就一定会有上进的信心。
三、教育残疾儿童要有爱心
爱心似春风能解冰化雪唤醒花草树木。看过电视剧《樱桃》的人都知道,剧中“红红”与养母的关系为什么会从开始的僵化、格格不入,最后达到为了对方的安危而不惜一切的去保护呢?不言而喻,那就是爱的力量,是“爱心”驱散了前嫌。爱,是无私的,爱,是不分区域的,既然我们选择了关心下一代工作,就应该责无旁贷地为孩子们献上大爱。高尔基说过:“爱孩子,连母鸡都会的事,但是教育孩子就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了”。世界上不存在不需要爱的教育,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,残疾儿童原本心灵上就有创伤,有的甚至得不到真挚的爱,我们就应该给予弥补,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,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育。如果我们身体离孩子很近,而心却离得很远,那孩子一定会视我们为陌生人,敬而远之或感到紧张和恐惧。我们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亲切,可亲可爱的环境,让残疾孩子同样感到“家”的温暖。只有这样,他们才能有亲近感,感到我们可敬可亲。事实证明,充分受到成年人正确而有理智爱的孩子,总是充满自信,朝气蓬勃,积极向上的;反之,长期得不到肯定,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有自信的。如何关爱残疾孩子,怎样把爱心献给他们是我们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永恒课题,如何实施“关爱教育”是我们的使命。特别是对特殊的孩子,我们要给予特殊的爱,施以无疆的大爱。
四、关心特殊群体中的孩子要有恒心。
关心特殊群体中的孩子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,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任务。它需要有“愚公移山、精卫填海”那种恒心,持之以恒,决不能一曝十寒。孩子的自尊心是十分脆弱的,不轻易的一句话,一个动作,就很可能挫伤他们的自尊心。我们要像对待“玫瑰上的露珠”那样精心的呵护他们。但呵护并非袒护,严厉并不意味着粗暴。要做到严慈共济,严肃中带有慈爱,呵护里深含威严。孩子虽小,但是,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不弱,往往心里的抵抗力是很强的。不妨看一个小故事:私塾时期,石老师班里有个聪明的“淘气包子”,一日,课余时间他不知在哪里抓到了一只麻雀,正当他和同学们玩得开心的时候,上课玲响了,怎么办?他灵机一动把后墙活动的一块砖抽下来将麻雀放进去,再把砖放回原处。谁知这一切都被已站在门口的石老师看见了。石老师把该生叫到前面,拿起戒尺:“我说上句,你对下句,如果对的好就算没事,否则……”,随口他说:“细羽小禽砖后死”,那个学生顺口对出“粗毛大兽石先生”。老师听后哑口无言,尴尬收场。在这个小故事中我们除了看出那个学生顽皮聪明外,留给我们更深的感悟就是孩子那种不满的情绪和抵触的心理。所以,我们既要允许孩子们犯错误,又要给他们时间改正错误。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,每一个孩子都是好样的。
总之,只要我们本着“不放弃、不抛弃”的关爱理念,用一颗慈爱的心去呵护特殊孩子,就能叩开他们的心扉,使他们快乐成长。